家長目標為本會蒙蔽初心 生命工程師:學生自殺非一念之差
發布時間: 2018/01/18 16:17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47
近年香港愈來愈多學生自殺事件,令人關注學生的情況。生命教育工程師陳志耀認為,學生自殺絕非只是一念之差,因為一念之差的力量並不大。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們經歷很多不同困難,感受不到自己的生命價值。
這個行為導向的教育制度,大家只會根據行為、表現、成就而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價值。但其實人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有價值。
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生命師傅,保持愛孩子的初心,幫孩子恢復自信、勇氣、堅毅力,激發內在潛能。
由心認同子女
家長會說很多鼓勵子女的說話,希望子女可以做得更好。但陳志耀認為,孩子其實感覺到家長的說話是否真誠,他們需要的是家長打從心底的認同,並非表面的鼓勵說話。因為小孩的心思較成人更細膩,更易感受到身邊人的真心,所以能感受家長內心的不信任。陳志耀指,愈小的孩子就愈敏感。
陳志耀以他小時候的經歷為例,他在小學、中學時期都各遇到一位好老師,願意免費為他補習數學和英文。回想起這段經歷,他感慨着自己經歷到真實被愛、被認同的感覺。因為那種教導氛圍完全無壓力,他感覺到老師是真心地幫助他。
老師完全接受我,不會對我有任何judgment,亦不會看低我。
雖然只是補一科數學,但陳志耀就全科進步,短短半年就一躍取得全班第九名,而英文也在一年內完全追上同學的進度。
他提醒,由衷認同的力量比一切都大,孩子會因此產生希望,努力發奮達成自己的目標。
激發孩子動力
家長需要激發孩子動力,讓他們變得堅毅。要激發孩子產生動力並不簡單,陳志耀指首先要與孩子有共鳴,恢復他們的希望。他指出,如果孩子並非真心真意地希望做某件事,就會特別容易放棄。
當孩子只是為了被接納、認同而促使自己做一件事,過程中就會產生很多張力,容易令他們遇到挫折就放棄。相反,堅持下去的人都是沒有成功與失敗的觀念。
所以如希望孩子變得堅毅,不易放棄,就要讓他們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,感覺到一種真實的關係,從而建立自身存在感。當有存在感,就會產生安全感,讓孩子擁有真正的「自我」,從而恢復自身的希望,產生動力和堅毅力。
打從心底裏關心孩子
有很多家長只會問子女「你今日返學點呀?」但其實這樣的問題只是關心孩子在學校的情況,而並非關心子女本身。
陳志耀曾經接觸一位宅男男孩,終日只顧打機,甚至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問題兒童,所以很抗拒接觸任何人。不過陳志耀並沒有放棄與他交流,反而很自然、由衷地關心他,盡量透過問題展現他對男童的生命本身有興趣,結果男童就願意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。
我問男孩會否覺得自己在現實中很難成功,他呆了呆,然後點一點頭,整個樣子、身軀都放軟了。
原來男孩從來都沒想過「成功」二字可以與自己掛勾,所以當聽到有人問及自己感受時,就馬上軟化,訴說自己的心聲。
結果男孩由原本數學只有32分,2年後全級進步了數十名。靠的不是補習,而是透過真誠的對話讓他內心開始接受自己,知道自己有存在價值,意識到自己本身不是問題,慢慢成績就進步了。
陳志耀又解釋,很多時家長都會被現狀、面臨的問題導致忘記關心孩子的初心:
如果在派成績表當日,你收到醫院的來電說孩子撞車了,相信大家都會馬上關心孩子的狀況,而非問及孩子的成績。這就代表其實大家都更關心孩子的生命。
家長應該保持自己的初心,打從心底關心子女。
不以目標為本,回復初心
家長望子成龍很正常,但陳志耀提醒家長不要以目標為本。猶如行山一樣,行山不是只注重起點及目的地,而是過程中看見的風景,與人的交流。與孩子互動同樣,不要只注重他們的成功與失敗,最重要是與孩子有心靈上的交流,一直陪伴,回復最初的愛。
有了愛,你會覺得孩子是一份「禮物」,即使他正在嘈吵,你也會覺得是熱鬧。
《幸福你有得揀》
作者:陳志耀
出版社:皇冠出版社
撰文 : 楊宛茜 呂珈誼 TOPick記者